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故事前情介绍:
一向爱笑爱闹、光鲜亮丽的蛤蟆先生emo了。他躲在房间,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。细心的鼹鼠意识到,蛤蟆脏兮兮的背后,是精神的重大变化。在鼹鼠的提醒下,河鼠、獾以及鼹鼠带着援助计划,走进了蛤蟆庄园,决心对蛤蟆施以援手。他们先是精心照料了他,接着鼓励他,然后严正告诉他必须振作起来,最后他们把蛤蟆将要面临的凄惨前景讲的明明白白。然而蛤蟆依旧emo,他们越是细致地劝说蛤蟆该怎么做,蛤蟆就越是emo。獾看不下去了,他告诉蛤蟆,现在只剩下一个法子:你必须接受心理咨询。就在大家都对咨询存有疑虑时,獾再次发话了:你看上去确实需要某种帮助,这种帮助是朋友们都没法给你的,紧急状况需要紧急办法,我们必须试试咨询。就这样,在朋友们一连串的电话联络、约定日期、施压恳求之后,蛤蟆终于踏上了未曾涉足的神秘之旅……
你好奇这场神秘旅程的尽头是什么吗?如果你emo了,你会寻求心理咨询吗?如果你的朋友emo了,你会鼓励TA寻求心理咨询吗?你对心理咨询存有疑虑吗?
解密心理咨询
Q1:心理咨询有用吗?
误区:咨询就是聊天,我已经跟很多人聊过了,这不是聊天能解决的问题。
科普:心理咨询≠聊天,正是因为跟很多人聊过了都没有用,才需要心理咨询。心理咨询是基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,通过人际互动展开的一种助人活动,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。一项关于心理咨询效果的研究表明,心理咨询对几乎所有的心理困扰都有相当积极的效果,且咨询后的效果还可以保持(夏勉 & 江光荣, 2005)。但需要澄清两点:一是心理咨询的确不解决来访者(即寻求专业帮助的人)的现实问题,但是咨询可以提升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。二是心理咨询的具体效果因人而异。研究表明,咨询效果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来访者(Lambert & Anderson, 1996),包括来访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、求助意愿与动机、觉察与领悟能力等等。
Q2:谁需要心理咨询?
误区:有病的人or懦弱的人。
科普:咨询≠懦弱≠有病。首先,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是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,而且心理困扰人人都有。但并非有了心理困扰就一定要心理咨询,因为我们还有自己的内在应对资源或外部支持系统。一项研究显示大学生常见的求助方式中,最常用的是自我调节、与家人或朋友倾诉(梁丽君 et al., 2021)。但有时候现有的应对资源或者支持系统也会失效,或是目前还没有发展出良好的支持系统,这时候寻求专业的帮助往往是最合适的选择,否则我们将在痛苦或糟糕的境地中持续煎熬,甚至演变成心理疾病。这也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甚至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。其次,寻求心理咨询的人,其实有着直面真实人生的勇气。真实的人生苦痛无常、不可避免,我们能做的就是承认并面对,这也是改写人生故事的关键。
Q3:咨询师会不会把我的秘密泄露出去?
误区:跟陌生人说自己的隐私很奇怪,也不安全。
科普:人类心理的共通性为咨询师理解来访者提供了可能,而专业的学习和训练,教会了咨询师如何专注地倾听与共情。因此,尽管存在个体差异,但并不会阻碍咨询师专注地倾听任何你愿意说的,并尽可能地理解你。另外,心理咨询师也有基本的职业守则,其中之一就是遵循保密原则,即未经来访者的同意,不能将其信息透露给第三方。《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》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。当然《守则》也规定了保密原则的应用限度,以及需要突破保密原则的三种情况,即(1)心理师发现来访者有伤害自身或他人的严重危险;(2)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等受到性侵犯或虐待;(3)法律规定需要披露的其他情况。